“赋、比、兴”是《诗经》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,是中国古代诗人根据《诗经》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。“赋、比、兴”之说提出后,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,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,尽管在具体释义上众说不一,但对“赋、比、兴”的诗歌表现三手法的认知,千年不变。
比如宋代李仲蒙,他分别从“叙物”、“索物”、“触物”的角度来解释“赋、比、兴”。他认为:“叙物以言情谓之赋,情物尽者也;索物以托情谓之比,情附物者也;触物以起情谓之兴,物动情者也。”(胡寅《斐然集与李叔易书》引)所谓“叙物”,不仅是一个“铺陈其事”的问题,还必须和“言情”结合起来,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、惟妙惟肖。
在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中,除了发端两句用“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”起“兴”外,通篇全用“赋”体,而叙述惟妙惟肖、出神入化,正如沈德潜所说:“淋淋漓漓,反反覆覆,杂述十数人口中语,而各肖其声音面目,岂非化工之笔!”
中国诗歌从古诗变为去平仄,去押韵,去对仗,用白话文自由体书写的新诗,尽管有“名目全非”之改变,但“赋、比、兴”的三手法仍旧是新诗的表现手法,也写出了不少好诗。
奇怪的是,新诗百年到了今天,虽然无人撰文从理论上否定“赋、比、兴”三手法,但是,从主流诗歌圈树立的榜样诗人和树为旗帜的诗歌作品来看,似乎实际上在进行“诗歌维新”,把“赋、比、兴”维新成了“唠、论、蒙”。
何谓“唠、论、蒙”?试以当下诗坛三巨头的作品为例,说明如下:
“唠”就是唠叨。事无巨细地在诗歌里进行味如嚼腊的叙事到底。比如雷平阳的《祭父帖》(太长,节选):
他的儿女们,也在外面,话不顺耳,但他从不接茬
最终,艰辛的劳作还是又一次击溃了他
一把老骨头,秋风里冒大汗,风寒,继而毁掉了肺
为此,他住进了医院。同一间病房,都是等死的人,
他眼皮底下一张张床,空得很快。来填空的人,也是农夫
不敢问价,像进旅馆,住一夜,抬回了家
他的嘴一度很硬,不相信死神就在床边,他有着
足够多的未来。崩溃始于手术前,他说他的眼前
全是刀光,手不听话,双脚发颤,小儿子抱着他
多像抱着一台点火后没有开动的履带式拖拉机
后来,是他自己稳住了,向我招手,示意我坐在床沿
深深叹一口气,他说起了他见过的死--
某某死于天花,某某死于饥寒,某某死于溺水
某某死于武斗,某某死于暴饮,某某死于屋塌
某某从高空坠落,某某在狂笑中突然翻白眼
某某喝了农药,某某在批斗时倒下
某某被人奸杀,某某走暗路头上挨了一砖
某某触电,某某被牛踩扁,某某至今还在刑场上
胸口上的桃花,开得很艳……像阎王的生死薄
他罗列了一串,有的还是我少年时的玩伴
与死去的人相比,他说他多活了这么多年
没用推车,他自己走进了手术间
母亲坐在空空的走廓,我和哥哥弟弟,在厕所门前
不停地抽烟。妹妹在家煮饭,电话里一直在问
有没有危险?苍天有眼,他果然只是跟死神
打了一个照面,问安,再见。他能转身回来
我们为此举办了一个家宴。他以水代酒
戒烟,发誓要丢开与他搏斗了几十年的农田
“论”就是论述和求证一件事,一个论点。毫无诗意,论文分行。比如李少君的《新时代意象》:
“蒙”就是不知所云的梦呓分行。故弄玄虚,故作高深。比如吉狄马加的《我,雪豹》(节选):
当我出现的刹那
你会在死去的记忆中
也许还会在——
刚要苏醒的梦境里
真切而恍惚地看见我:
是太阳的反射,光芒的银币
是岩石上的几何,风中的植物
是一朵玫瑰流淌在空气中的颜色
是一千朵玫瑰最终宣泄成的瀑布
是静止的速度,黄金的弧形
是柔软的时间,碎片的力量
是过度的线条,黑色+白色的可能
是光铸造的酋长,穿越深渊的0
是宇宙失落的长矛,飞行中的箭
是被感觉和梦幻碰碎的
某一粒逃窜的晶体
水珠四溅,色彩斑斓
是勇士佩带上一颗颗通灵的贝壳
是消失了的国王的头饰
在大地子宫里的又一次复活
当然,不止他们三人用“唠、论、蒙”方法写诗。在官方刊物作品中,在官方获奖作品中,在头条诗歌中,在近日宣传最厉害的《时间之外的马车》选本中,大有人在,大有诗在。
难道,这就是听说的“诗歌维新”?!

“赋、比、兴”是《诗经》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,是中国古代诗人根据《诗经》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。“赋、比、兴”之说提出后,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,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,尽管在具体释义上众说不一,但对“赋、比、兴”的诗歌表现三手法的认知,千年不变。
比如宋代李仲蒙,他分别从“叙物”、“索物”、“触物”的角度来解释“赋、比、兴”。他认为:“叙物以言情谓之赋,情物尽者也;索物以托情谓之比,情附物者也;触物以起情谓之兴,物动情者也。”(胡寅《斐然集与李叔易书》引)所谓“叙物”,不仅是一个“铺陈其事”的问题,还必须和“言情”结合起来,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、惟妙惟肖。
在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中,除了发端两句用“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”起“兴”外,通篇全用“赋”体,而叙述惟妙惟肖、出神入化,正如沈德潜所说:“淋淋漓漓,反反覆覆,杂述十数人口中语,而各肖其声音面目,岂非化工之笔!”
中国诗歌从古诗变为去平仄,去押韵,去对仗,用白话文自由体书写的新诗,尽管有“名目全非”之改变,但“赋、比、兴”的三手法仍旧是新诗的表现手法,也写出了不少好诗。
奇怪的是,新诗百年到了今天,虽然无人撰文从理论上否定“赋、比、兴”三手法,但是,从主流诗歌圈树立的榜样诗人和树为旗帜的诗歌作品来看,似乎实际上在进行“诗歌维新”,把“赋、比、兴”维新成了“唠、论、蒙”。
何谓“唠、论、蒙”?试以当下诗坛三巨头的作品为例,说明如下:
“唠”就是唠叨。事无巨细地在诗歌里进行味如嚼腊的叙事到底。比如雷平阳的《祭父帖》(太长,节选):
他的儿女们,也在外面,话不顺耳,但他从不接茬
最终,艰辛的劳作还是又一次击溃了他
一把老骨头,秋风里冒大汗,风寒,继而毁掉了肺
为此,他住进了医院。同一间病房,都是等死的人,
他眼皮底下一张张床,空得很快。来填空的人,也是农夫
不敢问价,像进旅馆,住一夜,抬回了家
他的嘴一度很硬,不相信死神就在床边,他有着
足够多的未来。崩溃始于手术前,他说他的眼前
全是刀光,手不听话,双脚发颤,小儿子抱着他
多像抱着一台点火后没有开动的履带式拖拉机
后来,是他自己稳住了,向我招手,示意我坐在床沿
深深叹一口气,他说起了他见过的死--
某某死于天花,某某死于饥寒,某某死于溺水
某某死于武斗,某某死于暴饮,某某死于屋塌
某某从高空坠落,某某在狂笑中突然翻白眼
某某喝了农药,某某在批斗时倒下
某某被人奸杀,某某走暗路头上挨了一砖
某某触电,某某被牛踩扁,某某至今还在刑场上
胸口上的桃花,开得很艳……像阎王的生死薄
他罗列了一串,有的还是我少年时的玩伴
与死去的人相比,他说他多活了这么多年
没用推车,他自己走进了手术间
母亲坐在空空的走廓,我和哥哥弟弟,在厕所门前
不停地抽烟。妹妹在家煮饭,电话里一直在问
有没有危险?苍天有眼,他果然只是跟死神
打了一个照面,问安,再见。他能转身回来
我们为此举办了一个家宴。他以水代酒
戒烟,发誓要丢开与他搏斗了几十年的农田
“论”就是论述和求证一件事,一个论点。毫无诗意,论文分行。比如李少君的《新时代意象》:
“蒙”就是不知所云的梦呓分行。故弄玄虚,故作高深。比如吉狄马加的《我,雪豹》(节选):
当我出现的刹那
你会在死去的记忆中
也许还会在——
刚要苏醒的梦境里
真切而恍惚地看见我:
是太阳的反射,光芒的银币
是岩石上的几何,风中的植物
是一朵玫瑰流淌在空气中的颜色
是一千朵玫瑰最终宣泄成的瀑布
是静止的速度,黄金的弧形
是柔软的时间,碎片的力量
是过度的线条,黑色+白色的可能
是光铸造的酋长,穿越深渊的0
是宇宙失落的长矛,飞行中的箭
是被感觉和梦幻碰碎的
某一粒逃窜的晶体
水珠四溅,色彩斑斓
是勇士佩带上一颗颗通灵的贝壳
是消失了的国王的头饰
在大地子宫里的又一次复活
当然,不止他们三人用“唠、论、蒙”方法写诗。在官方刊物作品中,在官方获奖作品中,在头条诗歌中,在近日宣传最厉害的《时间之外的马车》选本中,大有人在,大有诗在。
难道,这就是听说的“诗歌维新”?!
“赋、比、兴”是《诗经》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,是中国古代诗人根据《诗经》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。“赋、比、兴”之说提出后,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,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,尽管在具体释义上众说不一,但对“赋、比、兴”的诗歌表现三手法的认知,千年不变。
比如宋代李仲蒙,他分别从“叙物”、“索物”、“触物”的角度来解释“赋、比、兴”。他认为:“叙物以言情谓之赋,情物尽者也;索物以托情谓之比,情附物者也;触物以起情谓之兴,物动情者也。”(胡寅《斐然集与李叔易书》引)所谓“叙物”,不仅是一个“铺陈其事”的问题,还必须和“言情”结合起来,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、惟妙惟肖。
在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中,除了发端两句用“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”起“兴”外,通篇全用“赋”体,而叙述惟妙惟肖、出神入化,正如沈德潜所说:“淋淋漓漓,反反覆覆,杂述十数人口中语,而各肖其声音面目,岂非化工之笔!”
中国诗歌从古诗变为去平仄,去押韵,去对仗,用白话文自由体书写的新诗,尽管有“名目全非”之改变,但“赋、比、兴”的三手法仍旧是新诗的表现手法,也写出了不少好诗。
奇怪的是,新诗百年到了今天,虽然无人撰文从理论上否定“赋、比、兴”三手法,但是,从主流诗歌圈树立的榜样诗人和树为旗帜的诗歌作品来看,似乎实际上在进行“诗歌维新”,把“赋、比、兴”维新成了“唠、论、蒙”。
何谓“唠、论、蒙”?试以当下诗坛三巨头的作品为例,说明如下:
“唠”就是唠叨。事无巨细地在诗歌里进行味如嚼腊的叙事到底。比如雷平阳的《祭父帖》(太长,节选):
他的儿女们,也在外面,话不顺耳,但他从不接茬
最终,艰辛的劳作还是又一次击溃了他
一把老骨头,秋风里冒大汗,风寒,继而毁掉了肺
为此,他住进了医院。同一间病房,都是等死的人,
他眼皮底下一张张床,空得很快。来填空的人,也是农夫
不敢问价,像进旅馆,住一夜,抬回了家
他的嘴一度很硬,不相信死神就在床边,他有着
足够多的未来。崩溃始于手术前,他说他的眼前
全是刀光,手不听话,双脚发颤,小儿子抱着他
多像抱着一台点火后没有开动的履带式拖拉机
后来,是他自己稳住了,向我招手,示意我坐在床沿
深深叹一口气,他说起了他见过的死--
某某死于天花,某某死于饥寒,某某死于溺水
某某死于武斗,某某死于暴饮,某某死于屋塌
某某从高空坠落,某某在狂笑中突然翻白眼
某某喝了农药,某某在批斗时倒下
某某被人奸杀,某某走暗路头上挨了一砖
某某触电,某某被牛踩扁,某某至今还在刑场上
胸口上的桃花,开得很艳……像阎王的生死薄
他罗列了一串,有的还是我少年时的玩伴
与死去的人相比,他说他多活了这么多年
没用推车,他自己走进了手术间
母亲坐在空空的走廓,我和哥哥弟弟,在厕所门前
不停地抽烟。妹妹在家煮饭,电话里一直在问
有没有危险?苍天有眼,他果然只是跟死神
打了一个照面,问安,再见。他能转身回来
我们为此举办了一个家宴。他以水代酒
戒烟,发誓要丢开与他搏斗了几十年的农田
“论”就是论述和求证一件事,一个论点。毫无诗意,论文分行。比如李少君的《新时代意象》:
“蒙”就是不知所云的梦呓分行。故弄玄虚,故作高深。比如吉狄马加的《我,雪豹》(节选):
当我出现的刹那
你会在死去的记忆中
也许还会在——
刚要苏醒的梦境里
真切而恍惚地看见我:
是太阳的反射,光芒的银币
是岩石上的几何,风中的植物
是一朵玫瑰流淌在空气中的颜色
是一千朵玫瑰最终宣泄成的瀑布
是静止的速度,黄金的弧形
是柔软的时间,碎片的力量
是过度的线条,黑色+白色的可能
是光铸造的酋长,穿越深渊的0
是宇宙失落的长矛,飞行中的箭
是被感觉和梦幻碰碎的
某一粒逃窜的晶体
水珠四溅,色彩斑斓
是勇士佩带上一颗颗通灵的贝壳
是消失了的国王的头饰
在大地子宫里的又一次复活
当然,不止他们三人用“唠、论、蒙”方法写诗。在官方刊物作品中,在官方获奖作品中,在头条诗歌中,在近日宣传最厉害的《时间之外的马车》选本中,大有人在,大有诗在。
难道,这就是听说的“诗歌维新”?!
“赋、比、兴”是《诗经》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,是中国古代诗人根据《诗经》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。“赋、比、兴”之说提出后,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,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,尽管在具体释义上众说不一,但对“赋、比、兴”的诗歌表现三手法的认知,千年不变。
比如宋代李仲蒙,他分别从“叙物”、“索物”、“触物”的角度来解释“赋、比、兴”。他认为:“叙物以言情谓之赋,情物尽者也;索物以托情谓之比,情附物者也;触物以起情谓之兴,物动情者也。”(胡寅《斐然集与李叔易书》引)所谓“叙物”,不仅是一个“铺陈其事”的问题,还必须和“言情”结合起来,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、惟妙惟肖。
在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中,除了发端两句用“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”起“兴”外,通篇全用“赋”体,而叙述惟妙惟肖、出神入化,正如沈德潜所说:“淋淋漓漓,反反覆覆,杂述十数人口中语,而各肖其声音面目,岂非化工之笔!”
中国诗歌从古诗变为去平仄,去押韵,去对仗,用白话文自由体书写的新诗,尽管有“名目全非”之改变,但“赋、比、兴”的三手法仍旧是新诗的表现手法,也写出了不少好诗。
奇怪的是,新诗百年到了今天,虽然无人撰文从理论上否定“赋、比、兴”三手法,但是,从主流诗歌圈树立的榜样诗人和树为旗帜的诗歌作品来看,似乎实际上在进行“诗歌维新”,把“赋、比、兴”维新成了“唠、论、蒙”。
何谓“唠、论、蒙”?试以当下诗坛三巨头的作品为例,说明如下:
“唠”就是唠叨。事无巨细地在诗歌里进行味如嚼腊的叙事到底。比如雷平阳的《祭父帖》(太长,节选):
他的儿女们,也在外面,话不顺耳,但他从不接茬
最终,艰辛的劳作还是又一次击溃了他
一把老骨头,秋风里冒大汗,风寒,继而毁掉了肺
为此,他住进了医院。同一间病房,都是等死的人,
他眼皮底下一张张床,空得很快。来填空的人,也是农夫
不敢问价,像进旅馆,住一夜,抬回了家
他的嘴一度很硬,不相信死神就在床边,他有着
足够多的未来。崩溃始于手术前,他说他的眼前
全是刀光,手不听话,双脚发颤,小儿子抱着他
多像抱着一台点火后没有开动的履带式拖拉机
后来,是他自己稳住了,向我招手,示意我坐在床沿
深深叹一口气,他说起了他见过的死--
某某死于天花,某某死于饥寒,某某死于溺水
某某死于武斗,某某死于暴饮,某某死于屋塌
某某从高空坠落,某某在狂笑中突然翻白眼
某某喝了农药,某某在批斗时倒下
某某被人奸杀,某某走暗路头上挨了一砖
某某触电,某某被牛踩扁,某某至今还在刑场上
胸口上的桃花,开得很艳……像阎王的生死薄
他罗列了一串,有的还是我少年时的玩伴
与死去的人相比,他说他多活了这么多年
没用推车,他自己走进了手术间
母亲坐在空空的走廓,我和哥哥弟弟,在厕所门前
不停地抽烟。妹妹在家煮饭,电话里一直在问
有没有危险?苍天有眼,他果然只是跟死神
打了一个照面,问安,再见。他能转身回来
我们为此举办了一个家宴。他以水代酒
戒烟,发誓要丢开与他搏斗了几十年的农田
“论”就是论述和求证一件事,一个论点。毫无诗意,论文分行。比如李少君的《新时代意象》:
“蒙”就是不知所云的梦呓分行。故弄玄虚,故作高深。比如吉狄马加的《我,雪豹》(节选):
当我出现的刹那
你会在死去的记忆中
也许还会在——
刚要苏醒的梦境里
真切而恍惚地看见我:
是太阳的反射,光芒的银币
是岩石上的几何,风中的植物
是一朵玫瑰流淌在空气中的颜色
是一千朵玫瑰最终宣泄成的瀑布
是静止的速度,黄金的弧形
是柔软的时间,碎片的力量
是过度的线条,黑色+白色的可能
是光铸造的酋长,穿越深渊的0
是宇宙失落的长矛,飞行中的箭
是被感觉和梦幻碰碎的
某一粒逃窜的晶体
水珠四溅,色彩斑斓
是勇士佩带上一颗颗通灵的贝壳
是消失了的国王的头饰
在大地子宫里的又一次复活
当然,不止他们三人用“唠、论、蒙”方法写诗。在官方刊物作品中,在官方获奖作品中,在头条诗歌中,在近日宣传最厉害的《时间之外的马车》选本中,大有人在,大有诗在。
难道,这就是听说的“诗歌维新”?!
“赋、比、兴”是《诗经》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,是中国古代诗人根据《诗经》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。“赋、比、兴”之说提出后,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,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,尽管在具体释义上众说不一,但对“赋、比、兴”的诗歌表现三手法的认知,千年不变。
比如宋代李仲蒙,他分别从“叙物”、“索物”、“触物”的角度来解释“赋、比、兴”。他认为:“叙物以言情谓之赋,情物尽者也;索物以托情谓之比,情附物者也;触物以起情谓之兴,物动情者也。”(胡寅《斐然集与李叔易书》引)所谓“叙物”,不仅是一个“铺陈其事”的问题,还必须和“言情”结合起来,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、惟妙惟肖。
在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中,除了发端两句用“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”起“兴”外,通篇全用“赋”体,而叙述惟妙惟肖、出神入化,正如沈德潜所说:“淋淋漓漓,反反覆覆,杂述十数人口中语,而各肖其声音面目,岂非化工之笔!”
中国诗歌从古诗变为去平仄,去押韵,去对仗,用白话文自由体书写的新诗,尽管有“名目全非”之改变,但“赋、比、兴”的三手法仍旧是新诗的表现手法,也写出了不少好诗。
奇怪的是,新诗百年到了今天,虽然无人撰文从理论上否定“赋、比、兴”三手法,但是,从主流诗歌圈树立的榜样诗人和树为旗帜的诗歌作品来看,似乎实际上在进行“诗歌维新”,把“赋、比、兴”维新成了“唠、论、蒙”。
何谓“唠、论、蒙”?试以当下诗坛三巨头的作品为例,说明如下:
“唠”就是唠叨。事无巨细地在诗歌里进行味如嚼腊的叙事到底。比如雷平阳的《祭父帖》(太长,节选):
他的儿女们,也在外面,话不顺耳,但他从不接茬
最终,艰辛的劳作还是又一次击溃了他
一把老骨头,秋风里冒大汗,风寒,继而毁掉了肺
为此,他住进了医院。同一间病房,都是等死的人,
他眼皮底下一张张床,空得很快。来填空的人,也是农夫
不敢问价,像进旅馆,住一夜,抬回了家
他的嘴一度很硬,不相信死神就在床边,他有着
足够多的未来。崩溃始于手术前,他说他的眼前
全是刀光,手不听话,双脚发颤,小儿子抱着他
多像抱着一台点火后没有开动的履带式拖拉机
后来,是他自己稳住了,向我招手,示意我坐在床沿
深深叹一口气,他说起了他见过的死--
某某死于天花,某某死于饥寒,某某死于溺水
某某死于武斗,某某死于暴饮,某某死于屋塌
某某从高空坠落,某某在狂笑中突然翻白眼
某某喝了农药,某某在批斗时倒下
某某被人奸杀,某某走暗路头上挨了一砖
某某触电,某某被牛踩扁,某某至今还在刑场上
胸口上的桃花,开得很艳……像阎王的生死薄
他罗列了一串,有的还是我少年时的玩伴
与死去的人相比,他说他多活了这么多年
没用推车,他自己走进了手术间
母亲坐在空空的走廓,我和哥哥弟弟,在厕所门前
不停地抽烟。妹妹在家煮饭,电话里一直在问
有没有危险?苍天有眼,他果然只是跟死神
打了一个照面,问安,再见。他能转身回来
我们为此举办了一个家宴。他以水代酒
戒烟,发誓要丢开与他搏斗了几十年的农田
“论”就是论述和求证一件事,一个论点。毫无诗意,论文分行。比如李少君的《新时代意象》:
“蒙”就是不知所云的梦呓分行。故弄玄虚,故作高深。比如吉狄马加的《我,雪豹》(节选):
当我出现的刹那
你会在死去的记忆中
也许还会在——
刚要苏醒的梦境里
真切而恍惚地看见我:
是太阳的反射,光芒的银币
是岩石上的几何,风中的植物
是一朵玫瑰流淌在空气中的颜色
是一千朵玫瑰最终宣泄成的瀑布
是静止的速度,黄金的弧形
是柔软的时间,碎片的力量
是过度的线条,黑色+白色的可能
是光铸造的酋长,穿越深渊的0
是宇宙失落的长矛,飞行中的箭
是被感觉和梦幻碰碎的
某一粒逃窜的晶体
水珠四溅,色彩斑斓
是勇士佩带上一颗颗通灵的贝壳
是消失了的国王的头饰
在大地子宫里的又一次复活
当然,不止他们三人用“唠、论、蒙”方法写诗。在官方刊物作品中,在官方获奖作品中,在头条诗歌中,在近日宣传最厉害的《时间之外的马车》选本中,大有人在,大有诗在。
难道,这就是听说的“诗歌维新”?!
暂无评论内容